老子的三观

 作者:张学新    672

老子的三观是科学的三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数万年的先祖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对人生的正确认知,对事物价值的正确认知。

 

一、世界观

 

世界观指对世界总的看法。

老子五千言蕴含了老子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与根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道生之”、“德畜之”与“道法自然”三大思想理念。

 

(一)道生之

 

“道”是一客观存在物,这一客观存在物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因为它“微”,人们看不见;因为它“希”,人们听不见;因为它“夷”,人们也触摸不到。

“道”既表现为浑然一体、独立无法分割的状态,又表现为阴阳对应依存状态,同时还表现为阴阳同向柔弱翻转的运动状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在运动中孕育了天地万物,是万事万物的母亲与母体,是“老大”。

“道”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无处不在,和光同尘,挫锐解纷,损有余而益不足,善人之葆,不善人之所葆,无亲而恒与善人。

“道”虽然孕育了天地万物,但它却不占有天地万物,不依仗天地万物,不主宰天地万物。但“道”又弹而善谋,不弹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恒无名,而天下弗敢臣。“道”尊贵,恒自然。“道”永生不死,阴阳同向柔弱翻转而发挥作用,其作用绵绵永存,既不会满而溢,也不会枯竭。

老子倡导用道观世界,“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

 

(二)德畜之

 

“德”是万物内在的遵道而行的精神特质与自然属性的总称。万物的这种精神特质与自然属性内化为“德性”,外化为“德行”。

万物不仅尊重母亲“道”,而且以自己的“德”为贵,尽情绽放自己,遵道而行,做最好的自己。

天地之德是不自生,因此天长地久。天地言行遵道而行,不过激。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唯道是从,不会因任何事物而偏离大道。

万物之德是昔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因此,万物各得其所,生生不息。万物旁作,相互依赖而生。万物种类繁多,但皆是在自己的生命轨道上运行,各复归于其根,井然有序,和谐自然。

老子提倡要遵循道修德,“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

 

(三)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是在旋转滚动中形成的,其运动的规律是阴阳翻转同向运动。老子用鼻子的呼吸运动来比喻道的运动,所以叫“道法自然”。

道的运动,一阴一阳,同向翻转,柔柔弱弱。因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母亲,且与万物一体,永不分离,因此,万物的运动变化和道是一致的,一阴一阳、柔柔弱弱。一个事物处在这样的运动变化状态,就叫自然运动变化状态,简称“自然运动”与“自然状态”。

什么叫不自然呢?

“然”字的意思是“如此、这样”。

“不自然”就是不能像鼻子这样一呼一吸、均匀细长。

一个人,鼻子呼吸不正常了、不均匀了,那一定是有病了。如果是停止了呼吸,那一定是已经死掉了。

只呼不吸,只吸不呼,停止呼吸。这三种状态,就叫“不自然”。

万事万物都要自然,不自然不行。天地万物都自然了,就叫“大自然”。

老子认为,万物尊道而贵德,也就是说,万物都是自然的。

人类也要自然,不要去干扰、破坏天地万物的自然。如果人类的言行不自然,去干扰、破坏了万物的自然,必然是“害人又害自”,结果是要么生病,要么走向死亡。

因此,“道法自然”是老子世界观的核心思想之一。

 

总之,老子认为“道”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母亲,道法是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万物尊道而贵德,其运行变化也是自然的;人要遵道而行,能辅万物之自然,同时也成就自己幸福美好的人生。

因此,老子的世界观,一言以蔽之,曰:“道生之,德畜之,道法自然。”

 

 

二、人生观

 

人生观指对人生总的看法。

“圣德”是老子人生观的体现,主要包含“清净无为”、“不诤弗争”与“自知自强”等思想。

 

(一)清静无为

 

 “无为”是老子人生观的核心思想。

人生,首先要修身养性,做到清静无为、遵道而行。

“清净”,是指心地纯洁干净,无私心杂念,做事专一。

“无为”,是指不凭借自己的主观认识去作为,一切言行遵道而行,进而大有作为。

老子在第五十二章指出:“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

事实也是如此,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身体亚健康的人,凡是病魔缠身的人,凡是不能寿终正寝的人,皆是被自己心中的“杂念”拖累所致。

因此,老子提倡做人要“无知”、“无欲”、“无为”、“无执”。

也就是说:

要有所作为,就要“为无为”;要成功遂事,就要“事无事”;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味无味”;要“成其私”,就要“无私”;要“观其眇”,就要“恒无欲”;要“取天下”,就要“恒无事”;要“无败”,就要“无为”;要“无失”,就要“无执”……

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种大积极思想,是一种大智慧思想,是一种大有作为思想。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种思想,必将成就其健康、快乐的人生,必将是幸福、成功的人生,必将是艺术、不朽的人生。

 

(二)不诤弗争

 

老子的“不诤”与“弗争”思想有多层含义。

一是一切言行唯道是从,不去做不合乎道德的事情。

二是自知、自爱、自强。自己雄强,但为人处世却主动示柔示弱。严于利己、宽以待人,不强求他人顺从自己意愿做事。

三是苦练内功,做好了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准备,既不好战,又战则必胜。

……

    体现老子“不诤”与“弗争”思想的主要言论:

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潚,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尢。”

第三十章:“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第六十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第六十九章:“我恒有三葆,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

 

可见,老子的“不诤”与“弗争”思想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是刚强的,而不是软弱的;是大有作为的,而不是无所事事的。

 

世人多宣传老子具有“不争”思想,事实上,老子五千言中“不争”一词仅仅在两个章节中出现过。

老子在第三章中指出:“不上贤,使民不争。”

这里的“不争”是指使民不争夺财富,不形成崇尚财富与富人的社会风气。

老子在第二十三章中指出:“是以聲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这里的“不争”是指圣人不自以为是,不争强好胜,不骄傲自满,善于遵循阴阳平衡和谐之道。

因此,大家要好好体会老子的“不争”思想。老子的“不争”思想是指不要有非分的欲望,不要有过激的言行。老子倡导做人做事遵道而行,这种唯道是从的思想积极得很,而不是消极得很。

 

(三)自知自强

 

     人生天地间,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呢?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舆,虚而不淈,蹱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犹如风箱中空的地方,空虚而不可扰动它,你扰动它的力度越大,它的反作用力就越大。人类生存在天地之间,无论有多大的能力与多高的计谋,都不如遵循道,坚守天地的阴阳平衡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人类又该如何做到“守于中”呢?

老子给世人指出了“自知”、“自胜”、“自爱”、“自检”、“自强”、“知足”等诸多“守于中”的思想理念与为人处世方法。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剌,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第六十九章:“我恒有三葆,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

 

总之,老子认为,天地不仁,道法自然,做人要自知自爱、自检自强;做人要尊道贵德,成功遂事,能辅万物之自然;做人要为而弗有,为而弗恃,为而弗宰,功遂身芮;雄强而善于居下、谦让;做人要弹而善谋,充分做好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准备;战则必胜,但不好战,不逞强,不凌弱;做人要仁慈,善于帮助大家,善于引领世人。

老子的人生观,一言以蔽之,曰:“拥有而不显耀,大而不欺小,强而不凌弱,尊道而贵德。”

 

三、价值观

 

价值观指对人生与事物价值的认知。

老子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恒善救人”、“物无弃材”与“成功遂事”三大思想。

 

“恒善救人”是指对每一个人价值的认识。

老子提倡人尽其才,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才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作用。

 

“物无弃材”是指每一个事物都是有价值的。

老子提倡物尽其用,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用途,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成功遂事”是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老子认为,人生一世,生命的意义是建功立业、辅万物之自然。

 

    体现老子价值观的主要言论:

第二十七章:“聲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曳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

第六十四章:“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第七十九章:“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第八十章:“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

 

总之,老子认为,人无弃人、物无弃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尊道贵德,辅万物之自然;忍辱负重,成功遂事。

老子的价值观,一言以蔽之,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成功遂事。”

 

在做老子文化师资培训的过程中,常有学员问这样一些问题。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修道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和类似这样的问题,老子在五千言中都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恒德不贰,复归于无极。”

意思就是说,修道的最高标准与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复归于婴儿、朴与无极。也就是说,一个人把身心修炼到了婴儿般的状态、质朴的状态与无极的状态,那就是最完美的人生。


张学新
 老子,三观,老子,三观,学的

扩展阅读

  国际金融危机稍有回暖,国内建材市场略有回暖的时候,作为中国地板行业最大企业圣象集团的管理学院的执行院长,我现在想的就是如何做好企业的系统性终端培训工作,让圣象在这个金融严冬过后,能够迅速的回暖,并

  作者:崔学良详情


物业税又称“房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和房产和土地,要求其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都缴付一定税款,税额随房产的升值而提高。  我国开征物业税对房地产业来说,应该是个长期利好的消息,它是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

  作者:张健详情


有不少学经济和以经济学为职业的人正在掀起一股批判经济学数学化倾向的浪潮,认为经济学存在数学愈发严重滥用的情况,主张经济学跳出数学模型的抽象世界,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去。我很钦佩这些朋友对经济学关注的热忱,

  作者:郑伟详情


系列专题:营销人在路上记得8年前,北大纵横出了一本书,叫做《在中国做管理咨询》。特意提到了咨询人的两种好的思维工具:哲学和围棋。哲学,不是中国人的专长。在佛教流行之前,中国的道、儒,都还处在经验派的口

  作者:叶敦明详情


企业是一个有机体,不是由工厂、销售部、办公室、财务部等单位、部门的简单加总。企业要有效率,必须是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对它的构成分析不能肢解,就像不能把人肢解成头、身躯、四肢一样。人不是由这几大

  作者:舒化鲁详情


我一直认为,正如向正北方向可以走到北极,向正南方向也可以走到北极一样,我们在最先进技术与市场环境前提下探索管理之道时,也可以从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去寻求管理之道,或许会殊途同归,共同发现一种理想的管理方式

  作者:周建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常见问题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隐私保护 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登陆帮助 友情链接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